一篮杨梅
作者 邱冰
从医30多年,经历了许多的人和事,看遍了业内的风和雨,看淡了人间的真情与冷漠,这些年心境逐渐平和,经常回顾起职业生涯的点点滴滴,精彩事件,特殊病人,但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位每年给我送杨梅的小伙子,家住阿栗村的蔡小明(化名)。
手术中的邱院长
20多年前,我还在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工作,担任主治医师。查房、手术、值班、学习是每天的四部曲。1996年3月的一个下午,15点左右,病房的电梯门打开了,一群焦急的人推着一辆担架车涌出,“医师快救救他,救救他!”我快步走向担架车,只见担架上躺着一位浑身是泥、面色苍白的年轻人,痛苦使他的面部发生了扭曲,但是他的眼神发出了求生的渴望。他的妻子紧张地站在旁边紧紧地握着他的满是泥土和血液的左手。
职业的经验告诉我,这一定是农民工。仔细询问病史后得知,病人22岁,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,左小腿在干农活时被犁刀割伤,血流如注, 弄断的小腿仅少许皮肤相连。由于不能支撑身体,他整个人倒在泥水中,血水染红了稻田。被赶来的乡亲救起后送到了省医急诊科。在急诊科,医师告诉他可能保不住肢体。
检查时发现,肢体的损伤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。左小腿血肉模糊,断裂的骨头外露,足部歪向一边。断端不断渗出鲜血,整个下肢表面沾满了泥浆和鲜血的混合物,看起来污秽不堪。血压60/40mmHg,心率115次,病人处于危险的休克状态。抢救生命刻不容缓。紧急术前准备,一切在高效运行中。
麻醉后手术开始了,在仔细清创后发现,伤情十分严重。软组织缺损2/3,胫骨、腓骨粉碎性骨折,胫后动静脉完全断裂,小腿后群肌肉毁损严重。看到伤口后我犹豫了,MESS评分8分!!这几乎是业界公认的一个标准,不能保住的一个肢体。保肢体?截肢?截肢——手术时间短,能保命,但是病人失去了肢体,况且是一个年仅22岁的家庭顶梁柱。保肢——手术复杂,技术要求高,花费大,肢体感染,肢体不存活的风险高。医师的劳动强度大,术后护理工作量大。因此看到这种情况,我们内心是多么地矛盾,我的团队很难决策。很快我想到病人的未来,家属的期待、祈求的眼光,我毅然下了保肢的决定。切除污染组织和失去生机组织,大量盐水冲洗伤口,双氧水、碘伏浸泡,固定胫骨,接通动脉、静脉,软组织覆盖……时间一分一分过去了,汗水出了一轮又一轮。6个多小时的手术后,通血后肢端露出了漂亮的红色,感觉与正常的肢端颜色相比,更美丽。这是一种“辛苦红,技术红,希望红,幸福红”。
第二天当伤口打开时,小蔡看到自己的小腿还在,没有被截掉,他露出了激动的微笑。“感谢医师救活了我的小腿!”他说,“我在急诊科听说小腿保不住时,我感到沮丧极了,不敢想象今后的生活会怎么样。”
术后虽然肢体保住了,但是由于损伤太重,还是发生了胫骨前皮肤的大片坏死,需要二次手术。经过全科讨论,二次手术计划行交腿皮瓣手术。手术如期进行。在恢复期小蔡慢慢恢复了乐观的情绪,与医师护士都很好相处,每次查房小蔡总是把感谢的话挂在嘴上,医师们也愿意到床前与他聊天。贵州电视台得到这个新闻线索,对小蔡进行了采访。他说,“我的受伤很不幸,但是幸运的是得到了贵州省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,得到了很好的结果。”出乎意料的是,刚才还侃侃而谈的他竟然面对镜头哭了起来。情绪稍事平息后,他破渧为笑,要感谢邱医师及大家的努力。他说,“我家是种杨梅的农民,以后邀请大家去吃杨梅。”
很快年轻的小蔡便恢复了健康,出院回家了。
当医生的日子过得很快,一拨一拨病人来了走,走了来。记忆中能留下印象的没有几个,对于小蔡我也就渐渐淡忘了。3年后的某一天,护士小唐说,邱医师,有个病人给您送来了一筐杨梅,放在护士办公室。走进去一看,一筐带着绿色树叶的大杨梅放在桌上,黑红色的杨梅几乎一样大,看上去非常新鲜,肯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,经过了精心挑选。味道甜而不酸,有很浓的水果味。是谁给我送来的?下午上班后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,“邱医师,今天到医院专门给您带来了一筐杨梅,这是我亲自采摘的,表达一点心意。我的腿完全好了,谢谢您!”电话那头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说。我突然想起了那个在镜头前哭泣的年轻人——种杨梅的患者小蔡。
此后,每逢杨梅成熟的季节,小蔡都会定时送一筐杨梅,虽然价值不高,但情意浓浓。就这样,我们成了朋友,偶尔他的亲戚朋友也会经他介绍到医院来找我看病。每年给我送杨梅的事小蔡一直坚持了10多年。这中间,好吃的科技杨梅品种换了一种又一种,但是我始终感觉他的杨梅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杨梅。
这些年医患关系日益恶化,打医师,骂护士,设灵堂,甚至伤害医生的案件不时发生,令人痛心。医患关系怎么啦?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好好思考,认真总结。不管怎样,在我的职业生涯里,我们医师真心为患者着想,把对患者的关爱落实到行动上,就会得到患者的认可,理解和回报,就会有良好的医患关系。
一篮红红的杨梅,像阳光一样照亮了医患和谐之路。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